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面向中药材种植员、中草药种子种苗繁育人员等职业,中草药良种繁育、中草药栽培、中草药采收与产地初加工、中草药质量检测、中草药销售等岗位(群),主要在中药材标准化栽培基地、中草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中草药检测企业、中药制药企业、中草药销售企业、各级医院、医药超市、公用事业等单位就业。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生长环境、中草药生产与良种繁育、中医药基础等知识,具备中草药种子种苗生产、中草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中草药采收与产地初加工、中草药质量检测以及中草药销售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中草药栽培、中草药繁育、中草药病虫害防控、中草药采收与产地初加工、中草药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坚定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工匠精神、信息素养、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要求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掌握中草药栽培与病虫害防控、种子种苗繁育的基本知识。
(3)掌握中草药采收与初加工、贮藏养护、中草药数字化识别与鉴定、品质鉴定、质量控制的知识。
(4)掌握中草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鉴定、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5)掌握应用中药药剂、生态农业、中草药相关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物联网等知识。
(6)及时了解中草药行业发展方向,熟悉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3.能力要求
(1)具有中草药栽培和中草药病虫害防控的能力。
(2)具有中草药数字化识别与鉴定能力。
(3)具有中草药采收与产地初加工能力。
(4)具有农业种植、初加工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
(5)具有中草药质量检测与品质评价能力。
(6)具有中草药林下生态与仿野生种植、中草药资源调查与保护能力。
(7)具有中草药种植园经营管理、中草药线上线下营销与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能力。
(8)具有中草药绿色生产、安全防护等意识。
(9)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课程体系
所有课程归并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化发展教育四大平台,实现分层分类培养:一至二学期学生使用通识教育平台;三至六学期学生进入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和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1.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分3个层次: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推荐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理论课程、文化基础课、公共体育课程。公共选修课包括应用写作及文化传承、人文素养、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健康体育类等公共选修课。推荐选修课,由各学院指定读书目录,每学期不少于2本,第2、4、6学期计算成绩。
2.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分2个层次: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构成;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推荐选修课和专业一般选修课构成,鼓励设立跨学科门类的专业选修课。
3.实践教育平台
实践教育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按照学生能力形成阶段的不同特点,一年级注重创新认知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育,二年级结合教学实训、社会实践开展创新实践,在生产实训中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三年级在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体现专业技能成果,强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力求引导学生增进劳动体质、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实践教育平台分为3个层次:公共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4.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
个性化发展教育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更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潜质,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分3个层次:素质拓展课程、健康与安全教育、美育教育。素质拓展课程由创业与就业类课程、创新工程、第二课堂构成,创新工程学时由各级各类(院级及以上)专业学科竞赛获奖认定学时,超过要求总学时的学时可抵扣公共选修课、一般专业选修课学时。
(二)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3年共开设公共及专业课程85门,共计2940学时,总学分为150+5.5分。其中,通识教育25门课,共39+1.5学分,628学时;专业教育28门课,共71学分,1136学时;实践教育类课程19门,共32学分,1048学时;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14门课,共8+4学分,128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1590学时,占54.01%。
本专业专业基础课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遗传学、中医药基础、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生化、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生态农业等10门;专业核心课包括中草药采收与产地初加工、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草药繁育技术、中草药病虫害防控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草药鉴别技术、中草药营销、中草药质量检测技术等8门。
1.中草药采收与产地初加工
第三学期开设,共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16学时。
内容简介:主要包括中草药采收、产地初加工及贮藏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中药材、中药饮片加工、贮藏养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草药采收、加工、贮藏,熟悉中药饮片、中成药的加工、贮藏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2)能力目标:熟悉中草药采收和产地初加工流程,具有从事中草药饮片初加工的能力,具有中草药及饮片贮藏养护的能力。
(3)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中药产业振兴,开发新的中草药新产品,延长中草药产业链,增加中草药附加值,为促进中草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50%)+过程性考核(50%)
2.中草药栽培技术
第四学期开设,共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
内容简介:中草药栽培技术是植物栽培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内容包括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播种前的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管理、采收和产地初加工等整个过程。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草药的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中草药的产量构成及形成因素,掌握常用中草药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栽培技术。
(2)能力目标:熟悉中草药的种植制度及耕作制度,掌握当归、党参、大黄、甘草、黄芪等代表性药材的栽培技术,具有解决中草药栽培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三农和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草药栽培相关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培养热爱劳动,团队协作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提高中草药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50%)+过程性考核(50%)
3.中草药繁育技术
第四学期开设,共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16学时。
内容简介:中草药繁育技术以植物遗传育种学原理为基础,以中草药为对象,讲述中草药繁育的相关概念、任务、目标和方法,包括中草药的种子繁殖、营养器官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技能。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从事中草药繁育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草药繁育的任务、目标、内容和方法,掌握中草药的传统种子繁殖和营养器官繁殖技术,熟悉现代组织培养等新技术、新设备在中草药繁育中的应用;了解中草药繁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能力目标:熟悉中草药繁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中草药种子繁殖的能力,具有中草药营养器官繁殖的能力,具有中草药组织培养繁殖的能力。
(3)思政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式,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科学家事迹和精神,传承传统中草药种子繁殖和营养器官繁殖的方法,结合组织培养等现代科学新技术,探索中草药繁育新方法、新工艺,培养学生“守正创新,传承精华”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奉献精神。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50%)+过程性考核(50%)
4.中草药病虫害防控技术
第四学期开设,共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包括中草药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传播规律、中草药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中草药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农药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草药病虫害的概念和症状,熟悉中草药病害的病原性、中草药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中草药病虫害的流行,初步进行中草药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
(2)能力目标:具有中草药病虫害识别的能力;掌握常见中草药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正确施用中草药农药。
(3)思政目标:培养对中草药病虫害观察分析的能力,能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50%)+过程性考核(50%)
5.中草药鉴别技术
第五学期开设,共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
内容简介:中草药鉴别技术主要包括中草药鉴别的基本概念,中草药鉴别的通用技术,以传统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草药的来源、品种、性状、鉴别特征、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中草药的性状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掌握经验鉴别的方法、理化鉴别的特征、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在中草药鉴别中的运用,学会初步判断中药材的质量。
(2)能力目标:具有鉴别中药材及饮片真伪及质量的能力;具有中药材饮片有效成分检测的能力,具有实验设备仪器操作的能力。
(3)思政目标:通过讲授中草药真伪鉴别,强调诚信做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50%)+过程性考核(50%)
6.中草药营销
第五学期开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
内容简介:中草药营销是一门研究中药材商品的来源、性质、商品规格等级,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满意为目标的学科。研究范畴包括中草药商品的来源、产销、采收加工、贮藏养护,以及企业所进行的中草药产品生产、流通、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活动。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中草药商品规格、药品特征、中草药经营管理及售后、质量控制、包装贮藏、贸易、鉴定及有关法律、法规,掌握中药材商品的特性及营销方法,我国各地道地药材资源分布及中草药营销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具备中草药商品的生产、商贸等能力,熟悉中草药商品规格,具备从事中草药购销工作的能力,熟悉中草药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
(3)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50%)+过程性考核(50%)
7.中草药质量检测技术
第五学期开设,共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16学时。
内容简介:中草药质量检测技术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中药质量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掌握中药质量检测的含义、任务、程序及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介绍中药材的定性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技术与检测方法,以及用于中药质量检测的各种光谱技术、色谱技术及结构分析等新技术和新方法。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中药质量检测的意义、任务、特点、方法和程序,掌握中药材及饮片的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学会中药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学会中药材杂质、重金属、水分、农药残留的鉴别方法。
(2)能力目标:熟悉我国中药材质量的检测内容、程序和技术,具有中药材鉴别的能力;具有中药材含量测定的能力,具有中药材杂质、重金属、水分、农药残留检测的能力。
(3)思政目标:强调中药材质量检测在维护药品安全、身体健康方面的主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结合《中国药典》版本的更新,突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中药研究带来的改变,让学生感受中药质量检测的重要意义。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50%)+过程性考核(50%)
七、岗课赛证融通
须至少取得以下1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1个其他证书。取得1个技能等级证书课获得2学分或3学分,要求学生最少取得2学分。
八、毕业要求
(一)学制
学生三年修满规定学时准予毕业,特殊情况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延长修业年限,但最长修业年限不得超过5年。
(二)学分
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必修课学习,并取得课程相应学分,毕业前获得总学分150+5学分。
(三)综合素质测评
通过体育达标、心理健康测试。按照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进行量化测评,测评成绩为合格及以上。
(四)毕业设计
结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提交毕业设计,组织答辩在合格及以上。
(五)实习实践
完成6个月的岗位实习,经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共同鉴定成绩在合格及以上。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项目,并取得组织单位的书面证明。
十、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18:1,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50%,教师团队职称、年龄梯队结构合理,满足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专业教学的需求。
2.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本专业领域相关证书;理想信念坚定、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师德高尚,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熟悉中草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及时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资源纳入课程;有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要求
专业带头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具备主持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能力;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强;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把握本专业发展方向,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在本区域、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要求
兼职教师为中草药行业专家或来自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参与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实训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独立承担至少1门的实践课程及相关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
教室配智慧黑板、音响设备、考试监控系统,互联网接入,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验实训室及学校实践教学基地
具备植物组织培养室、道地药材展厅、土壤肥料实验室、气象实验室、植物保护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中药材标准化栽培示范中心、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中草药综合分析室等单项技能校内实训室和产教融合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每个校内实训室具有满足完成实训任务必备的场地、材料、专业设施和设备。
实验实训室一览表
3.校外实训基地
与中草药科技园、中草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草药栽培企业、中草药产地初加工、中药饮片企业、中药收购企业、中草药检验机构和管理机构等建立实习实训合作基地,基地建设规模与招生规模相适应,建设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相接轨,每个基地配套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设施、器材、校外指导教师,能提供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训的岗位。
4.学生实习基地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提供满足培养规格要求的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
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图书文献及数字教学资源等。
1.教材选用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最新出版的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并不断更新。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专业相关学术期刊、中医药方面相关期刊、中国药典、药事管理法律法规、中医药名著等,及时配置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农业物联网等相关的图书文献。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要求。
4.搭建混合教学平台
利用钉钉、QQ群、优慕课、学习通、腾讯会议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利用云资源、教育大数据等教育手段,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5.精品课程
规范课程教学的要求,加强课程建设,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组织任课程教师参加编写校本教材。全部课程制成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生产实践教学,并开通专业网站,达到资源共享。建成《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草药采收与产地初加工》《中草药繁育技术》《中草药鉴别技术》《中草药病虫害防控技术》《中草药质量检测技术》等精品课程。
(四)教学方法
本专业实施以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为指导,通过多渠道灵活化展示教材,借助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训室、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教材、教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帮助学生营造出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投入到教师发布的项目任务中,从而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五)教学评价
考试、考查课程均执行“双合格”制。
考试课程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过程性评价项目不少于6项,如笔记、作业、章节测试、调查报告、出勤、小组研究型成果等),期末考试评价占总成绩的50%。过程性评价合格(60分以上)、期末考试合格(60分以上),课程最终成绩合格。
考查课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过程性评价合格(60分以上)、终结性评价合格(60分以上),课程最终成绩合格。
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测试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结合课程特色,选用笔试、口试、机试、项目考核、业绩考核、以证代考、能力测试等多种考评方式。教学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注重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引入小组评分、第三方评分、用人单位评分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六)质量管理
1.学校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学校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教研组织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